元宇宙其实不是什麽新鲜的想法,早在1999年骇客任务就拍出哪怕以现在的技术,都还望之莫及的「虚实整合世界」。但当时的电影,也因为各种资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,加之区块链科技的发展,而变得愈加可行。若说元宇宙是建构在区块链之上的另一个应用,我们不妨从底层的逻辑谈起,理论上,基於区块链「去中心化」的特性,与「分散式帐本」的模式,可以更为安全与有效的储存与交换资讯。
在如今所面临日益复杂的系统下,从社会,环境,到企业与个体的行为,皆存在「无序态」与庞大的数据资料,也因此,任何决策都越来越仰赖以数据驱动(data-driven)的分析,以及快速验证、跨境共享,方能即时调整策略,应对潜在的社会与环境风险。
社群般「多中心化」的元宇宙,离我们更加接近
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太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「去中心化」,毕竟我们还是要有某种层度的问责制度与科层体制,至少在AI全面取代人脑的时代来临之前,仍会有所谓的管理与分工,也因此,「多中心化」是个比较可预期的模式,如同电视产业从老三台独大走向youtube,抖音,短视频等百家争鸣,人人都可以是网红,都可以圈住一小票粉丝,在各自的领域内尝试诸多的创新,创新与创作若能受大众青睐,自然也就能自立山头,成为某方面的KOL。
这种以「社群」为基础的运作,也正是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的元宇宙,所具有的特点。在多个独立发展的「宇宙」内,可以在相对较少中心化监管的情况下,去交流,交易,乃至共创崭新的商业模式,无论是共享经济,代币经济(token economy),还是通证经济(security token)等,势必更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。
这又与web1.0,演变到现在热门话题的web3.0有点相似,虽说以纯技术的角度来看,他们分别在讲不同的东西,但管理模式上从「集中」到「分散」,资讯流从「单向灌输」到「众声喧哗」,再到「精准客制化」与「去标签化」的演变脉络来看,确实有点雷同。
至於为了要实践创新模式,应运而生的「工具」,「手段」与IT的基础建设,将成为人类走向深度虚实整合的路上,必然出现的进步。诚然,但凡打着「创新」名号的东西出现,良莠不齐在所难免,如同2000年左右 .com危机,各路邪魔歪道都好意思称自己叫「互联网公司」,然後去市场上坑投资人骗消费者,时过境迁,也只有具备真实力的项目,得以挺过网路泡沫,稳扎稳打发展成今天的科技巨头。而今,元宇宙时代正掀起新的产业革命篇章,自然也是人人想分一杯羹。
科技带来的影响,往往是巨大且快速的。自工业革命开始,机器取代人力花了2百年,再到资讯科技时代,电脑与网路出现至今,也不过50多年的光景,接下来如果走势如同电影所演,要往一个「虚实整合」且「去中心化」的方向迈进的话,可以合理预期,产生影响的时间会更短,且涵盖的面向势必也会更广。
元宇宙为永续生活带来的想像
至於这跟「永续发展」又有什麽关系?这麽社会责任导向的议题,能够与先进科技,超创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关联吗? 我认为会,即便现阶段的论述可能有些牵强,但如果我们都认同未来是个越来越以「人」为本的世界,你会想要更好的生活,更便利的技术,与能迅速反应需求的环境,我认为永续就是核心精神,而科技可以更准确的把这种精神落实在社会上,并照顾到每一位公民的想法与利益。
因为在现行的实务上,元宇宙结合区块链科技,是有潜力去针对具有动态复杂性(dynamic complexity)的系统,进行模拟,数据推导,AI演算,试验解决方案,进而透过虚实整合的应用,更有效率的导入到真实的世界。
所谓「动态复杂性的系统」,可以是全球气候,城市规划,人口移动与变迁,再生能源与社区微电网等,举凡牵涉宏观尺度与多重的人为不确定因素,皆可视作动态复杂系统。要能定义问题并找出适合的解方,需要全盘考量「利害关系人」在各个情境下的互动与结果而这也正是永续的理念,或用企业社会责任的语言来说,就是从过去「股东」至上的资本主义(shareholder capitalism),典范转移到以「利害关系人」为重的资本主义(stakeholder capitalism)。
你看,利害关系人是更庞大且各自既独立又有连结的,用中心化的思维根本难以管理,但去中心化与共识机制的引入,不妨视为一个化繁为简的手段,区块链的核心不正也是去中心化吗?而元宇宙,我们不妨把它先当成古雅典式民主的公民大会,只要是公民都可以上来发表想法,过程是公开透明的,至於效果究竟如何?我们不妨在虚拟的世界中来模拟,在看是否要在真实世界比照办理。
以上说法如果看起来太复杂,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模拟市民(The Sims)?一个可以让玩家可以透过游戏的方式,创建角色,按照自己的喜好与选择去「度过」一生,虽说里面的剧本仍是预先设定好的那几套,但总是给了玩家一种上帝视角,去操纵游戏中的角色,你可以逛街,购物,甚至买房,结婚生子…而这一切如果在VR/MR等技术更为成熟的现代,用户自然能够以更「沈浸式」的方式去体验,把复杂的世界和人生,提前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一遍,知道每个决策与行为之後,究竟会产生什麽样的後果。
如果,这一切不仅仅是游戏,而是能够与现实生活产生连结,那又会是什麽样子?如果在盖房子之前,能够先在元宇宙中模拟一遍,把从「微气候」(例:风向,光照,热岛效应,日夜均温…)到「社区规划」(例:交通动线,生活机能,未来周遭的建设规划)的数据导入,加上自己对「居住」的需求与想像,用一个比传统3D建模更更精准的虚拟场域,先来测试一遍,而且还带有与其他用户/住户互动的性质,这就是在虚拟人生的游戏中找答案,再而落实到现实世界里。
一个人的生活与居住可以在元宇宙中模拟,那更大格局的城市规划,甚至难以被明确界定出边界的碳排放问题,或许也都可以比照办理。在虚实整合的基础架构下,我们把「个人」的需求作为核心,让社群互动激发出各种创新的方案,进而能够落实在现实社会中。这一切能否透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(DAO)的方式来实践?或许有机会,但当然,也要看专案的性质而异,如同本文第二段所述,人类社会不见得什麽事都可以被完全去中心化,在某些领域,现行制度仍会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当技术可以进步到硬体不再是阻碍(毕竟现在要穿戴VR/MR设备还是略嫌笨重与不便),虚实整合可以更「低延迟」更「高沈浸感」的时候,我想那会是元宇宙真正普及的时代,即便还不到骇客任务或一级玩家那样的场景,但至少从工作到生活,消费娱乐到人际互动,会有很大的比例在线上发生。届时,区块链也会发挥其关键的功能,虚拟世界中的交易总要有办法再去中心化的架构下完成移转/支付与纪录,同样虚拟资产也会需要有能够在数位环境中标注「唯一性」与确定所有权/使用权归属的技术,也就是非同值化代币(NFT),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信用卡,支付宝般的习以为常。
这一切会不会发生,又或是走向一条根本完全不一样的路径,老实说也没人敢给出定论。不过,圣经上倒是写过一句话:「最一开始就有了语言,语言与神同在」(新约.约翰福音),当然每个派系会有不同的解读,但如果把「程式码」当成语言,神创造了语言,程式语言则架构出了元宇宙,那麽圣经就早已告诉我们了,世界是由程式语言写出来的,我们每个人,或许都可以在其中扮演接近上帝的角色。
《数位时代》长期徵稿,针对时事科技议题,需要您的独特观点,欢迎各类专业人士来稿一起交流。投稿请寄[email protected],文长至少800字,请附上个人100字内简介,文章若采用将经编辑润饰,如需改标会与您讨论。
(观点文章呈现多元意见,不代表《数位时代》的立场)
责任编辑:傅佩晴、侯品如